宁夏红 枸杞情
——宁夏枸杞科技创新与品牌产业扶贫之路侧记
人们都说,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看中宁。中国出产枸杞的地方众多,黄河流经的区域广阔,为什么“天下黄河富宁夏”?缘何唯有“中宁枸杞甲天下”?6月26日,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踏上了宁夏这片红色热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寻访。其间穿行500公里,实地走访考察了2市、2县、3个乡镇、9个村集体枸杞合作社种植田,以及1家科研院所、7家枸杞产业龙头企业生产与种植基地。
三月冬藏三月春,头茬枸杞六月红。六月的宁夏,挂满枝头的红枸杞接天连地,熠熠闪烁。汽车在雨中的泥泞里颠簸着,匆匆从银川赶来的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祁伟热情洋溢地为大家一路介绍。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供图)
科技创新提品质 产研融合促转化
我国是世界第一枸杞生产国,主要有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河北等产区,为何大家公认宁夏的枸杞“甘美异于他乡”?
◎ 企业:以创新技术突破发展瓶颈
“农户小规模种植、手工清洗、自然晾晒,传统枸杞种植和加工方法传承百年,但也致使枸杞产业长期处在无品牌、无标准、无科技含量的低端发展阶段。”祁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枸杞企业大多是向农户收购干果包装出售。由于无法保证收购产品质量,一家企业出口日本时因检测不达标而遭遇退货,这深深刺痛了宁夏枸杞企业。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供图)
于是,随后一些企业开始向上游种植环节延伸标准化管理,一步步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由此一批现代化枸杞企业应运而生。
在第二届枸杞产业博览会上,参观者聚集在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争先恐后地品尝着“益杞美”鲜枸杞原汁。“现在枸杞产业逐步在升级,方向不仅限于品种更新,更重要的是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方面,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公司董事长雍跃文如是说,“2016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天津生物所建立了中国枸杞功能食品研发中心,专门针对枸杞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行研发。”
“工业产品品牌化已经完成,农业产品必将进入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阶段。枸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健康的食品,一直以来缺乏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充分实践。”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认为,“宁夏枸杞产业发展靠高质量发展取胜,而非数量取胜。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大力提高科技含量,面向国际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绿色化高端之路,宁夏枸杞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9年内,百瑞源推动枸杞干果就从1.0时代的吉祥红枸杞,发展到了6.0时代的锁鲜枸杞。而锁鲜枸杞的成功问市,最核心的还是靠科技取胜。据了解,百瑞源的研发中心是由2位院士领衔,30多位专家组成的强大专家阵容,形成了以宁夏枸杞新品种培育、枸杞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为主的国内枸杞行业顶级技术研发团队。此外,还拥有中国枸杞行业一流的研发平台和检测检验平台,正因为有这个强大的科技团队作为支撑,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上百次失败的实验中,不仅没有放弃过,而且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才最终有了“锁鲜枸杞”这项科技创新成果,并开启了枸杞“嚼着吃”的时代。
“我们的种植基地位于同心县河西镇同德村,位于清河水与黄河流域交汇处,为人工栽培枸杞的发源地。”润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郭嘉说,“这里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有自然纯净的空气、土壤、水源,方圆五十公里内无污染,特别适合有机枸杞生长。因此,我们能打造出‘润德庄园’模式。”
目前,润德公司已种植高标准有机枸杞7500亩,建成办公楼、职工活动中心、研发中心等设施12000平米,建成色选、包装、芽茶、酵素、冷冻保鲜等综合加工车间42600平米,年加工枸杞鲜果可达15000吨。
在宁夏,像润德公司这样拥有枸杞产业基地还有很多家。位于中宁县鸣沙镇红柳沟的玺赞生态枸杞庄园,占地13000亩,主要区域为万亩标准化枸杞种植基地、智能化GMP枸杞加工车间、现代化仓储物流区、庄园智慧农业生活办公区。经过近5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名列前茅、独具优势的标准化庄园枸杞生产基地。
“从建设初期,我们就保持了原始的地形地貌和千万年形成的宝贵耕作层土壤,整个庄园采用现代GPS等规划技术,保证枸杞树株距行距的标准统一。既有利于机械耕作,又保证了每棵枸杞树有充足的土壤面积和良好的通风光照条件。每亩地定植220棵树,不用一丝除草剂,全程机械化除草。”庄园负责人高贵武对记者说,从育苗、种植、烘干、仓储、加工到发货,每一道工序都在庄园内完成,不掺杂一粒庄园外的枸杞,确保从田间到舌尖上的安全。
宁夏中杞枸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是宁夏最大的枸杞生产加工贸易与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中宁枸杞种质品质,2014年,我们与宁夏农科院、宁夏大学、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有机枸杞新品种研发、培育、种植、示范推广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项目。”
公司董事长贾登奇告诉记者,中杞集团在中宁县天景山建设枸杞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5000亩,基地建成1000亩枸杞良种采穗圃、500亩良种繁育基地,年繁育枸杞优质种苗1000万株,解决了近年来枸杞苗木市场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中宁枸杞产业的发展的难题,满足了农户对枸杞新品种的需求,从种质上保障了枸杞产品的品质。
标准化、集约化让宁夏枸杞走上了生态、高品质的发展道路,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此次除了实地走访的枸杞产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记者还走到了中宁县舟塔乡9个村集体枸杞合作社的种植田。舟塔乡10个村集体有9个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株行距,统一施肥、统一灌水等田间操作,全乡枸杞标准化基地种植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全乡枸杞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标准化基地面积达0.98万亩。9个合作社固定资产总额已达1570万元,其中最大的潘营村,达600万元。
◎ 科研:以创新成果服务产业推广
作为枸杞研发的排头兵,宁夏农林科学院设在银川。6月25日下午,在宁夏农林科学院院内,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正冒雨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宁夏在良种选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选育出了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等50多个新品种。作为宁夏枸杞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曹有龙所在团队选育的宁杞7号累计示范推广40.88万亩,新增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目前,全国枸杞种植品种大都来自宁夏。
“这些开沟机、智能除草机、可调整追肥机等,都我们研发,由专门厂家定制生产,很多机械已投入使用。”曹有龙指着身后试验田边停放着一排排农机配套设备说,除此之外,宁夏农林科学院还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体系和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了物联网远程监测技术体系,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枸杞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应用。
宁夏农林科学院不仅是宁夏枸杞科研重地,也是全国枸杞研究的带头科研机构,近几年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累计获奖成果40余项,培育优质枸杞新品种4个,拥有专利5项;同时在有机枸杞、枸杞质量追溯体系、农机农艺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
目前,宁夏农林科学院已重点解决了枸杞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规范化种植、有效成分评价与质量监控、功能基因定位克隆与转基因技术、精深加工技术、高附加值新药及系列产品等制约枸杞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共性问题,并帮助宁夏建立起枸杞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进行大规模推广。
随着“宁夏中宁枸杞院士工作站”的挂牌成立,业内最尖端的人才将齐聚一起,为宁夏打造现代枸杞全产业链增添动力。这一系列创新成果及重要举措的落地,将为宁夏枸杞产业的长足发展做好服务的同时保驾护航。
◎ 政府:以创新驱动再造产业优势
近年来,作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产品,枸杞渐为大众熟知,青海、甘肃、新疆、内蒙等地大力发展枸杞产业,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势头迅猛。面对周边区域的异军突起,2015年,宁夏提出“再造宁夏枸杞产业新优势”战略,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布局“一核两带十产区”的发展格局,提出从基础研究、良种培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文化引领等6个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构建“中国枸杞之都”。
为加快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和扶持政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月1日正式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印发了《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规划(2016一202O)》,同时成立了自治区推进枸杞产业发展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原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制定出台了《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金融局、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联合下发《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今年,国家林草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刘拓在第二届枸杞产业博览会上指出,枸杞产业是生态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枸杞产业是林草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草局将持续加大宏观指导、示范引领、宣传推广等工作力度,支持枸杞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支持宁夏枸杞品牌进一步做特做精做靓。宁夏作为全国枸杞主产区,要继续巩固和发挥好自身优势,不断开拓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高品质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中宁县委书记陈宏在接受采访时特别强调,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建立“院地”、校企合作关系,保护传承中宁枸杞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栽培、修剪、加工、营销、管理等全产业链人才。近年来,中宁举全县之力提振枸杞产业,通过扩基地调布局、强科技提品质、兴加工促转化、拓市场树品牌。
为配合枸杞产业发展,中宁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宁枸杞产业提档升级的若干政策》《中宁枸杞产业整合推进方案》及《中宁枸杞品牌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产业政策,同时整合重组中宁枸杞产业集团,构建枸杞产业投融资平台,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枸杞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为中宁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与此同时,发布《中宁枸杞标准》,制定《道地药材中宁枸杞认证标准》;落户全球首条枸杞糖肽生产线,冻干枸杞生产线、枸杞清汁、饮料、酵素等生产线相继投产达效,启动建设GMP枸杞中药饮片生产线、枸杞绿色灭菌(辐照灭杀)工厂;培育推广宁杞1号等8个宁杞系列新品种,建成中杞、杞鑫等3个自治区级良种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优质种苗5000万株;开展反季节枸杞试验示范,实现了枸杞鲜果全年不间断供应;建成中宁现代枸杞加工示范园区、新水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培育引进42家枸杞深加工企业入园投产,中宁县目前枸杞加工企业达52家,加工转化率达25%,已培育打造出60余个自主品牌。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从种苗繁育、标准生产、科技研发,到质量追溯、品牌宣传、营销策略的全产业链升级。
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服务保障紧锣密鼓地开展,宁夏科技厅和中宁县科技局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科技项目、跟踪培训指导、兑现奖补政策,并借助“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的东风,为企业和国内优质科研力量牵线搭桥,解其燃眉之急。多年来,宁夏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金融促动、企业带动,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
品牌文化传天下 产业扶贫惠八方
2016年6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价值链升级,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重要举措。这也为各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宁夏枸杞在册面积达100万亩,年枸杞干果产量达14万吨,综合产值130亿元,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已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2个国家级枸杞种质资源圃,扶持培育枸杞生产、加工、流通经营主体730余家,加工转化率达25%。初步形成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银川北部为两翼的“一核两带”枸杞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宁夏也已成为全国枸杞市场的“晴雨表”,枸杞价格的“风向标”。
“宁夏的枸杞品牌之所以在全国叫得响,不仅仅因为种植面积占全国枸杞总面积的33%,更重要的是产业蕴含的科技能量。”宁夏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徐庆林指出,目前,宁夏枸杞品质稳步提升、规模逐步壮大、质量效益同步增长,品牌优势进一步凸显,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扶贫精准化稳步推进。
◎ 提升品牌文化内涵让宁夏枸杞甲天下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冲积而成的卫宁平原,是宁夏乃至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和正宗原产地。中卫市市长李晓波说,提到宁夏枸杞产业,就绕不开中宁的发展模式。宁夏枸杞已有500余年的品牌史,而中宁县作为宁夏枸杞的核心产区,素有“中宁枸杞甲天下”的美誉。2018年,区域品牌价值升至172.88亿元,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宁枸杞”商标成为全国唯一以原产地命名的枸杞产品证明商标。
中宁县境内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特别是位于清水河与黄河交汇的冲积平原,拥有532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地,灌溉便利,水肥条件独特,孕育了中宁枸杞的独特品质。
“近来年,我们通过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提振枸杞产业,催生了早康、全通、玺赞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研发出枸杞鲜汁粉、枸杞面膜、枸杞啤酒等新产品,深加工产品种类达7大类50余种。”中宁县委书记陈宏告诉记者,“作为中宁县的主导产业,目前拥有6个枸杞小产区,截至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干果产量4.2万吨,综合产值73.7亿元,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谋远实干,将中宁枸杞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知名品牌,‘红’飘海内外。”陈宏继续说道,“中宁枸杞红枸杞文化独具一格,我们以品牌文化底蕴为宣传导向,深入挖掘枸杞历史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用文化提升品牌内涵,用文化塑造品牌形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推介,中宁枸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供图)
在宁夏,说到枸杞,就不能不提到“枸杞大王”周金科。从1986年,周金科一路走来,一路“红”:全国劳模,自治区政协委员、常委,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执委……在诸多荣誉和头衔中,他最看重的还是作为“中宁枸杞人”的角色。
“1956年,我当时16岁,在同学的介绍下,到县药材公司打起了暑期工,与枸杞有了初次接触。”周金科兴致勃勃对记者谈起与枸杞的不解之缘。“1985年到2000年,中宁枸杞价格从每公斤4元升至每公斤30元,茨农们也都富起来了。”十五年间,经过从小到大的经营历程,产品遍及全国各大区域中心市场,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设立销售分公司和销售网点。同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国家和地区,成为宁夏特色产品出口创汇大户。周金科走南闯北,中宁枸杞的品牌也随之打响。
枸杞自古就有“东方神草”之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国药瑰宝”,是健康养生的“标配”。宁夏枸杞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强身健体的食药功效,为自身赢得了“千钱一斗矜时价”的美誉。中宁县有据可考的人工栽培历史可追溯至600年前,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作为唯一的药食同源枸杞品系,中宁枸杞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枸杞产业也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如何提升中宁枸杞品牌的价值时,周金科激动地说,“在过去,枸杞是与人参一起被列入贵重药材的,一般人吃不起。现在当干果去卖,就把枸杞的价值缩小了。如果作为药材去卖,就能把中宁枸杞的药用价值体现出来,这样整体的品牌价值也就提升了。当然,这需要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宁夏枸杞在国内市场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地位。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切实发挥宁夏枸杞的品牌效应,今年以来,中宁县在做大做强枸杞产业上下功夫,制定出台了《中宁枸杞产业整合推进方案》,细化了10个方面30大项119项具体工作,涵盖了枸杞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等全产业链,为中宁枸杞产业为的发展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必将助力中宁枸杞加速高端化进程。
◎ 推动产业精准扶贫让八方百姓共致富
经过科学治理,千年焦塬成了万亩绿洲,变身为种植枸杞的沃土;当年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蛮荒之地,如今成了现代化枸杞产业基地,更成为当地扶贫增收的良田。枸杞作为宁夏中宁、同心等县的支柱产业,正发挥着“产业精准扶贫”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7年,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佳奇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中宁县枸杞商会会长。“那是老辈人对我的信任,更是一种寄托,我觉得不能辜负大家的这份信任。要想保住现有市场、拓展新型市场,求得更大发展,就需要让各自为战的企业联合起来。”周佳奇上任伊始,就依托商会全力为枸杞产业引入金融“活水”。
十年间,枸杞商会累计为商会会员担保贷款达7.8亿元,会员间相互融资2.6亿元。同时,联合多家枸杞企业成立了中宁县杞源枸杞专业合作社,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建立起枸杞生产基地1.5万亩,带动服务农户8000余户。一个“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中宁枸杞企业开始抱团发展。
6月26日,在中宁县红柳沟产区,玺赞生态枸杞庄园采摘节在雨中开幕。“规划面积12000亩,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近7000亩。如果不下雨,会有上千名采摘工一起现场采摘枸杞,其中多数是来自附近村子的贫困户。”高贵武指着面前绿意漫溢、枝头鲜果沉坠的枸杞田对记者说,“如果大家2013年来到这里,这里完全是个荒山荒滩,没有任何生产生活设施,而且荒漠化的速度也比较严重。但经过6年的拓荒建设和生态治理,不但变身有机枸杞沃土,还成为带动周边百姓增收的良田。”
“6年前,在选定这块土地时,就已经考虑到,这里靠近红寺堡区和中宁生态移民安置区,当地群众就业、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比较困难。”作为拓荒者、建设者,同时又是扶贫战线上的老兵,高贵武站在枸杞树丛中自豪地说,“在庄园建设过程中,坚持通过解决就业、产业带动、利益联结等方式,配合当地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如今,玺赞庄园每年稳定就业的周边群众有300多人,季节性务工人员1000多人,人均年增收2000万元,实现了“产业+扶贫+生态”的融合发展。
与中宁县相邻的同心县同样是个枸杞大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属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该县河西镇同德村为国家“十二五”移民重点村,有1349户、6745人,全部为县内移民,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2013年,为解决移民生存问题,同心县探索实施产业流转模式,引入润德公司流转同德村土地7500亩,发展枸杞种植业。
因此,润德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脱贫富农重任。通过对荒地进行了有机认证,从起步伊始,就瞄准高质量发展。在企业成长过程里,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农业务工等方式,为当地移民提供持久的脱贫动力。
“润德公司自成立以来,不仅将万亩荒滩变成了万亩绿洲,还养活了上万移民。”郭嘉告诉记者,“他们从搬迁前每户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一户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最高的可达到8万元。通过产业带动,从过去的绝对贫困到如今一部分人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大部分人已经彻底脱贫。”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服务团队”的运营模式,培训带动农户在基地就业,并实现每亩土地经济效益达3万元左右,比当地传统种植收益提高15倍左右。并将加工生产设立在基地种植区,使移民转化为工人,有了稳定收入,直接增加就业225人,直接受益1390户,田间日常用工累计3500余人,全年劳务费用支出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绝大部分户均收入超过2000万元,比移民前收入提高了4倍。
“土地流转期限为25年,流转费用采取‘67889’的标准,即第一个5年每年每亩地流转费600元,第二个5年为700元,第三和第四个5年为800元,第五个5年为900元。”郭嘉说,“每户村民平均每年可获得枸杞产业流转收入3800元,人均可获得流转收入760元,实现了旱涝保收。”
随着枸杞在宁夏多地大面积种植,枸杞也成为宁夏生态涵养与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祁伟告诉记者,如今整个枸杞产业从业人员有近40万人,涉及农户7万余户,算上采摘,枸杞产业可以带动60万农民增收。
(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供图)
百万亩种植面积,百亿多产值,一粒小小的枸杞已成为宁夏的地域符号、特色产业、文化品牌,宁夏将这张亮丽的红色名片打造成了造福百姓的富民产业。
“人的一生要做点事情,以前是为大家做点事情,现在是为后人做点事情。”周金科回首60多年来的“枸杞缘”不禁感慨道,“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把中宁枸杞从当初卖不出去当肥料使用的低潮境地,带出一批枸杞种植户及销售队伍,从而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
其实,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区能够有现在的枸杞出产规模,也都是凭借最初周金科这一代的枸杞人从中宁引进的枸杞苗。“这样看来,我们不仅带动了中宁百姓致了富,还带动了周边区域的人们共同富裕……感觉自己确实是做了一点事情,想想很欣慰!”
(文中照片除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供图外,均为李琪拍摄)
手机体验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手机版
-
微分享